【浠法好“枫”景】破局!孩子不再是“皮球”
——“枫桥经验”联动调解,为唐氏儿童撑起保护伞
当一桩离婚纠纷涉及一名无人愿意抚养的唐氏患儿时,法律应如何兼顾情理?近日,浠水法院团陂法庭通过采取“法庭+村组织+代理人”多元联动方式,成功调解了这起因孩子抚养问题僵持多年的离婚案件。案件不仅以调解方式确定了孩子的抚养权,还同步发出《家庭教育令》与《人身安全保护令》,既为特殊儿童撑起了法治“保护伞”,也为弱势母亲构筑了安全“隔离墙”,体现出司法在关注弱势群体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难题回溯:三上“公堂”,孩子成了“皮球”
2025年7月8日,女方程某第三次将男方王某诉至法院,要求与其离婚。此前两次离婚诉讼,双方均因同一矛盾未能达成一致——谁也不愿意直接抚养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婚生女儿小花(化名)。
女方程某表示:
“孩子跟着我,我以后怎么生活?”
“我没有能力照顾这样的孩子!”
男方王某的母亲气冲冲地反驳:
“我们已经照顾这个孩子四年了,接下来该换女方抚养了。”
“这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,要照顾她一辈子,要是判给我们我就把孩子扔给法庭!”
生于2020年的小花尚不满五周岁,身为唐氏儿童的她并不理解父母之间的推诿。在之前两次的离婚诉讼中,双方均以各种理由拒绝直接抚养孩子,导致案件陷入僵局,法院依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原则,最终未准予双方离婚。
离婚诉讼不是父母逃避抚养义务的保护伞。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,简单的判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甚至可能激化矛盾,将孩子置于无人照看的危险境地。男方情绪不稳,嗜好酗酒,曾有暴力行为;女方心有余悸,对未来充满担忧,并表示其一个人又要工作,无法照顾一个特殊儿童;男方母亲则表示女方程某在孩子一岁时就独自离开外出务工,自己已经照顾了小花三年多,接下来不应由其抚养,甚至曾情绪激动地表示“要把孩子扔给法庭”。
如何打破僵局,为孩子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安置方案,成为摆在法庭面前最严峻的考验。
倾力调解:汇聚合力,融化坚冰
面对这一难题,承办法官没有就案办案、一判了之,而是坚决将“调解优先”原则和“枫桥经验”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。
精准预判风险,法警护航筑牢安全底线。在前期调解中,男方王某曾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与暴力倾向。首次庭前调解时,他因早上饮酒过量情绪激动,不仅与法庭保安发生冲突,离开后还与家人及村干部爆发肢体冲突,经报警后由派出所民警予以训诫。为确保调解在安全、有序的环境下进行,法庭安排三名法警全程值守,不仅有效震慑了可能的过激行为,维护了调解秩序,更让所有参与者,尤其是心有余悸的女方,感受到了基本的安全感,为“情理法”的深入交融创造了必要的心理前提。
组建调解“联盟”,形成解纷合力。承承办法官与法官助理随即着手组建调解“联盟”。他们不仅联系了双方诉讼代理人,鉴于村书记熟悉男方家庭且在本地深受尊重,对其参与调解能发挥关键作用,也特别邀请了他加入。一个由“法庭+代理人+基层组织”构成的多元调解网络迅速铺开。
背对背沟通,探寻真实意愿。调解初期,我们采取了“背对背”的调解方式。一方面,对男方及其父母进行释法明理,严肃告知其抚养子女是法定义务,任何遗弃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,同时耐心倾听他们的实际困难,肯定男方父母多年来协助抚养孙女的付出。另一方面,与女方深入沟通,理解其对于男方暴力倾向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考量,引导其认识到作为母亲无法推卸的责任。
寻求利益平衡,聚焦孩子未来。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,法庭组织了多轮面对面调解。焦点始终围绕“如何最有利于孩子”,引导双方放下对彼此的成见,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医疗、教育和日常照料需求。最终,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调解协议逐渐清晰:准予女方程某与男方王某离婚,婚生女小花由男方王某直接抚养,考虑到小花特殊情况以及男方的照护压力,女方程某需补偿小花2025年9月前的抚养教育费30000元(当庭付清),离婚后程某每月支付2000元抚养费及护理费,小花平日由有照料经验的男方父母协助抚养。考虑到小花后续可能产生数额较大的医疗费用,故调解协议中还约定离婚后如果婚生女小花遭遇重大疾病,医疗费单次就诊扣除医保报销费用后金额超过2000元的部分,由程某与王某各自负担50%。这一方案既明确了男方的责任,也通过经济补偿体现了女方的义务,更利用了现有的家庭支持,为小花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。
最终,程某与王某自愿签署调解协议,既解决了困扰双方三年的离婚纠纷,又解决了婚生女小花的抚养教育问题。
司法护航:人身保护令与家庭教育令,彰显刚性柔情
案件的顺利调解,并非终点。针对本案暴露出的两个核心问题——未成年人权益受损风险和家庭暴力风险,团陂法庭果断亮剑,发出了两份裁定:
发出《家庭教育令》,督促依法承担抚养义务。鉴于双方曾均不愿抚养孩子,存在履行监护职责不当的问题,法庭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向男女双方同步发出了《家庭教育令》。指令双方必须切实履行抚养、照顾、教育婚生女的职责,定期关注其身心健康状况,不得互相推诿,违反者将视情节轻重,予以训诫、罚款、拘留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这份命令,是以国家司法权对父母职责进行的监督和提醒,为唐氏女孩的成长上了第一道“保险”。
发出《人身安全保护令》,隔绝暴力阴霾。同时,为消除女方程某的后顾之忧,保障其离婚期间以及离婚后的人身安全,法庭根据女方的申请和查明的事实,迅速作出了《人身安全保护令》的裁定,禁止男方对女方实施骚扰、跟踪、接触等行为。这份裁定,如同坚实的盾牌,为女方开启了新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。
这起一波三折的离婚案件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它不仅仅是一纸调解书,更是一次法、理、情的深度融合,是团陂法庭积极探索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法庭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。通过多元调解,化解了激烈的家庭矛盾;通过柔性司法,抚慰了稚嫩的心灵;通过刚性裁定,筑牢了保护的藩篱。未来,团陂法庭将继续秉持“司法为民”的初心,将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置于家事审判的核心,努力让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传递出司法的温度与力量,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坚实的基层司法力量!